企业的发展,离不开优秀的领导者。
国家电网与中国大唐同为电力行业央企,双方携手合作打赢了电力保供攻坚战,保障了京津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,推动了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。2月1日,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、董事长邹磊,总经理、党组副书记刘明胜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书记、董事长辛保安,总经理、党组副书记张智刚举行会谈,双方互致新春祝福,并就深化电力事业合作、推动电力绿色转型发展进行友好交流。
当前,中国大唐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推进二次创业走深走实,推动企业转型升级。辛保安表示,2022年,国家电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成功打赢了电力保供、抢险救灾、助力稳增长等一系列硬仗,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出成绩,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邹磊表示,2022年,中国大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,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,坚决扛好能源保供政治责任,全力保障电力热力安全可靠供应,积极推动能源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,圆满完成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,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,有力保障了企业高质量发展。国家电网党组成员、副总经理陈国平,中国大唐党组成员、副总经理曲波、彭勇参加会谈。希望双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,源网协同发力,各方齐心协力,在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、推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,共同为推动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新贡献。
邹磊对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,感谢国家电网长期以来对中国大唐的支持和帮助。希望双方在大基地项目建设、电力外送通道规划、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,携手合作共赢,促进双方高质量发展,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电力央企力量。2022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。
到2025年,要求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%。通过科技进步,适时加载CCUS技术,促进节能减排,参与碳资产交易;实施专项改造,实现冷热电气水多能联供;开展市场营销,发挥启停快、运行灵活,能够平抑新能源与负荷波动的优势,积极参与电网调峰、现货交易,增发峰段效益电,弥补利用小时不足;统一采购燃机设备,集中存储备品备件,消化吸收核心技术,开展优化运行、自主检修,提高热电比和综合能源效率,降低运行成本。同时,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有关机制与规则,保持政策的稳定性,落实量价保障机制。一言以蔽之,新能源在拥有巨大机遇与发展空间的同时,其面临的风险、系统成本也在增加。
其中:抽水蓄能装机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、在建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;新型储能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。如果说应对气候变化、能源清洁转型、实现双碳目标,能源是主战场(80%),电力是主力军(40%),那么新能源就是劲旅。
目前,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很小,一个主要障碍是其成本远高于化石燃料制氢成本,亟需从氢能制备、储运、加注、燃料电池、氢储能系统等环节,突破卡脖子技术。2021年,成为我国储能产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元年。那么,双碳目标对我国电力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?在新型电力系统以及能源保供、清洁转型、经济发展中,各类电源如何找准新定位,实现新发展?新能源的战略定位:劲旅新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劲旅、能源保供的有生力量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,也是促进电力行业迭代升级的基本途径、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而且,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能源发展的基本规律,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,新能源是促进电力行业迭代升级的基本途径,也将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有生力量。
其中,抽水蓄能4610万千瓦;新型储能1270万千瓦,同比增长1倍。因此,一方面,我们要吸取欧盟能源清洁转型过早去煤、去核、退出煤电、高度依赖国外以及我国运动式减碳的经验教训,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,建立多能互补、多元保障能源产供储销体系,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。2022年,由于落实电煤中长期合同三个100%及电价疏导20%的政策,全国煤电企业有所减亏。进入十四五,煤电在困难重重中迎来转机。
三是精准布局新项目、创新发展方式。但是,我们也要意识到两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,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。
但是气电仍有发展空间,迎来三大机遇。如何降低两能系统成本仍是业内的普遍诉求。
2021年入炉标煤单价涨幅超60%,煤电比价关系严重扭曲,全国煤电企业亏损面达80%以上,亏损额超过3000亿元。十四五,我国气电挑战与机遇并存。其中,抽水蓄能新增800万千瓦,增长437%;电化学储能、蓄热/蓄冷储能、压缩空气和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新增240万千瓦,增长54%。因此,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,新能源是劲旅,煤电是压舱石,储能、氢能是两翼,清洁低碳技术是驱动力,燃气发电是过渡能源,水电、核电等清洁电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。规范新能源行业秩序、深化全产业链合作、稳定产业供需,监管新能源上游原材料及组件价格异动。具体表现为:入不敷出,负债率高企;能源保供压力不减;安全生产隐患增加;升级改造任务艰巨;未来发展前景堪忧。
目前,在政策、市场、技术、需求等多要素的推动下,社会资本广泛参与,两能项目遍地开花,应用场景越来越多,我国新能源+储能、共储储能、氢燃料电池、可再生能源制氢、多能互补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方兴未艾,而且商业模式日渐清晰,经济账越来越算得过来。同样,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,2021年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/年,产量达3300万吨,累计建成加氢站250多座,运营氢燃料电池车辆6000多辆,氢燃料电池装机17.29万千瓦。
预计以后年度气电将延续不温不火的发展特点。另一方面,我国近两年出现缺煤(水)限电后,各方重新评估煤电的地位与价值,国家有关部门调增了煤电发展目标,煤电政策导向比十三五有所改善,煤电出现新的转机。
《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规划了抽水蓄能更长远的目标,到2030年,投产总规模1.2亿千瓦左右;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需求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。十多年来,我国新能源出现了跃升发展、领先世界。
据不完全统计,到2022年底,已投运储能累计装机5940万千瓦,同比增长37%。进入十四五,新能源大发展,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国家能源电力发展规划与储能、氢能专项规划以及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,两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,呈现出规模化、产业化、市场化快速发展态势。二十大报告要求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,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。燃气发电扮演的角色:过渡能源气电是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过渡能源和中间地带。
《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》进一步细化要求,到2025年新增系统调节能力2亿千瓦以上。2022年,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亿千瓦,达7.6亿千瓦,约占全国装机比重30%。
其中:五大集团入炉综合标煤单价高达961元/吨,造成煤电发电供热亏损1360亿元。储能和氢能的战略定位:两翼储能包括抽水蓄能、新型储能,被认为是能源革命的刚需;氢能包括绿氢、蓝氢、灰氢,绿氢发展方兴未艾,被欧美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。
在双碳目标下,由于新能源不同于高碳的化石能源,具有时代性、低碳性、经济性、成长性、引领性,新能源发展机遇大于挑战,在清洁转型、能源安全、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。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与电网调节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,气电作为灵活调节电源将发挥重要作用;双碳目标倒逼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,倡导绿色低碳生活,气电作为清洁能源将发挥替代传统煤电作用;中长期我国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将有所改善,加快调峰设施建设、推进管网互联互通,而且天然气产量有望快速增长,进口LNG接收能力将大幅提升,俄气东移转供中国会明显增加。
目前,要统筹规划配置各地储能规模和比例,优化储能布局水平,有序引导独立储能/共享储能建设节奏,避免资源浪费;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研发、设备制造、系统集成设计、项目建设及智能运维等业务,提升储能安全性、先进性。各地要改善新能源开发的营商环境 ,降低非技术成本,支持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。水电、核电、生物质能、海洋能、地热能等不仅是能源绿色低碳家族、建设能源强国的重要成员,也是实现多能互补、源网荷储高度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,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。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被赋予了主体能源地位,也制定上宏大的发展目标。
2021年,装机占比47%的煤电,提供了全国六成的发电量;2022年,煤电装机约为11.23亿千瓦,占比下降到43.8%,仍提供了全国58.4%的发电量。文 | 陈宗法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 中国华电集团副总会十四五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期、窗口期。
安全性是首要关注的重点,北京发生4.16储能电站安全事故就是警醒。此外,国家发改委、能源局相继发布促进两能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文件,产业政策渐成体系,包括明确两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,允许其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特别要求新能源配置一定比例储能(氢能)、出台分时电价政策、拉大峰谷电价差、推行尖峰电价,明确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、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、鼓励发展绿电制氢等,旨在通过规划引导、政策支持,鼓励两能加快发展、多元发展。
水电和核电等清洁电源的战略定位: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水电和核电等清洁电源的战略定位: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。目前,煤电企业要重点实施三改联动两个联营,更需要提高煤电基准价、强化三价联动、建立沙戈荒大基地煤电配套机组容量补偿机制,完善能涨能跌电力市场交易机制,促进煤电尽快走出谷底,按期完成三个8000万的近期发展目标以及国家调增的十四五规划目标。